10月19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会同顺义区委组织部、顺义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在北京中德产业园举办2023年全球青年创新对话中德专场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共塑创新新机遇”,为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者提供了经验交流、优势互补和开放合作的平台,中外青年代表、企业家围绕中德创新发展新机遇、国际人才引进服务新趋势等主题展开交流对话。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曾福林,顺义区政协副主席、顺义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杨凤辉,顺义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朱笋等出席活动。此次对话面向全球青年直播,来自德国、波兰、比利时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人才代表现场参加活动,2.2万余名国际青年在线上收看此次专场。
曾福林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八项行动,其中就包括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长期以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会同各市级部门和各区,致力于为全球青年搭建来京创新创业和事业发展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促进他们来京发展。杨凤辉表示,顺义区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等方式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建立了多个领先的科创园区,如北京中德产业园、中关村顺义科技园等;此外,HICOOL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平台也落地顺义,吸引了大批创业人才和项目;下一步,顺义区将举全区之力为全球人才打造全新创业高地“海创城”,希望全球青年创新对话链接中德青年,共促创新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嘉宾们分享了在创新领域的见解和经验。浩瀚海慈循环科技集团总裁Rafael Suchan指出,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希望将环保和创新相结合,为社会和环境带来积极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David Bartosch分享了他在中德创新合作中的见解,他表示,从历史和哲学角度看,中德合作有着悠久的渊源和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发展也必定有巨大潜力。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尉以企业所开展的机器人科研及产业为例,阐述了中德经济技术“联合发展、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他热切地欢迎国际留学生加入到思灵国际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火花。
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就新兴技术创新合作、国际交流等话题展开讨论。华控基金海外负责人Rafael Ratzel提出,青年是创新的未来,他们将影响世界的发展,应该为中德青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深化两国青年之间的合作。中外企业家联合会秘书长张薇表示,协会常年致力于为中德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发展机会,未来将为两国企业家拓展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共同分享经验并解决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青年代表Daniel Rakewitsch认为跨国合作是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希望参与更多中德创新合作实践,共同应对发展中的挑战。人工智能创业公司Dopamining创始人Leon Witt表示,技术决定了公司发展的未来,希望为两国人才提供创新的机会。
此次对话活动上,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还现场发布了国际人才招聘计划,此举吸引了众多现场国际青年的热切关注。会后,来自比利时的Weidert Florian提到:“ David Bartosch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德合作的历史和潜力,我深感中德两国之间的联系深厚,这不仅是合作,更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我期待未来的发展,看到中外合作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大进展,并希望有机会在中国参与这一历史性时刻。”来自马里的Mayentao Komani表示:“听到Rafael Suchan先生的主旨演讲,我深受启发。他提到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是技术,这让我重新思考了科技创新的本质。我希望能在中国工作,与中国的科技创新团队共同探索未来的前沿技术,为创新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来自波兰的Sylwia Horodecka感叹到:“感谢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还提供如此难得的国际岗位应聘机会;陈尉先生的演讲太精彩了,我认为思灵机器人是跨国合作的生动实践,深受鼓舞,希望今后能在中国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国际合作贡献我的专业知识。”